《太原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(草案)》已经提请太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,未来太原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工作将有法可依。(黄河新闻网)
在太原街头,电动自行车闯红灯、超速的比比皆是,更不用说带人了。近日,笔者就看到有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,小小的电动自行车后座竟然坐了两个孩子,还有的大人在骑行中,孩子在后座竟然直接站了起来,要多危险有多危险。
除了危险的电动自行车带人,悄悄兴起的老年人电动车更为任性。上至迎泽大街,下至小巷,几乎无处不在。而由于不用上车牌,驾驶员无需驾照,年龄也没有限制,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还在路上和机动车抢道,和年轻人飙车,看着就让人揪心。
据了解,2014年至2016年,电动自行车交通伤亡事故分别占到―般伤亡事故的42.3%、33.6%和35.8%,造成的事故死亡率分别占到年度一般伤亡事故的4.6%、5.4%、5.2%。
即使如此危险,电动车自行车依然风靡, 那是因为电动自行车具有小型、高性价比、充电方便、用车费用低等特点,适用于短途代步和运输,很好地解决了百姓“出行难”的大问题。
一边是亟待监管,一边是迫切需要,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需要管理者们好好思考。要知道,高标准严要求不一定都会有好的结果,一味地打压制裁也可能倒逼其他乱象产生。
电动自行车要想监管好,首先要服务好。比如要给电动自行车上牌登记,手续能不能简化?要限速,能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?老年人的电动代步车怎样设计更安全?如果管理仅仅是一味的制裁,让商家和消费者都觉得麻烦,那肯定会促使一大批生产企业转入“地下”,从正规军变成违法小作坊,到时法律成了一纸空文,乱象更甚,监管更难。
只有在立法时,充分考虑的各方的利益,寻求最大公约数,才不至于出现“一管就死”的局面。同时,也只有服务好,才能让百姓认可,否则就算是为老百姓着想,大家也一定不买账。
|